任末勤学好古:文言文精译与深度注释
任末好学:穿越千年的求知热忱
在历史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故事,如同璀璨星辰,穿越岁月的尘埃,照亮着后世学子的心灵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段关于古代学者任末的传奇,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好学之情。任末,一个名字或许不为众人所熟知,但他的求学精神,却如同一股清泉,滋养着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田。
故事始于一篇简短的文言文,字里行间透露出任末对学问的执着与热爱。让我们先来一睹为快,随后再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与注释。
【原文译文】
任末,字叔本,是东汉时期的蜀郡人。他从小就勤奋好学,十四岁时便背着书籍到太山求学,常年在外,从不轻易回家。他的母亲心疼他,常常去看望他,但他却总是告诉母亲:“我没有什么痛苦,只是担心学问不够广博,不能很好地回报国家。”每当他劳动之后,夜深人静之时,便点起油灯,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读书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从未间断。
有时,他在树林里建个小茅屋,削些树枝作为竹简,把平时积累下来的心得和学到的知识写在竹简上,以供日后复习。任末的同学中,有些家境富裕,穿着华丽,但他从不羡慕,反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业。他说:“人若不知好学,虽穿金戴银,又有何用?”
任末到了老年,视力衰弱,行动不便,但他仍然手不释卷,坚持读书。他经常告诫别人说:“人如果不学习,就像面对墙壁而立,一无所见。”他还制作了一只装书的袋子,常常挂在腰间,随时取出阅读,以便随时向别人请教。人们看到他如此勤奋,都深受感动,纷纷效仿他的做法。
任末去世后,蜀郡的许多学者都来为他送葬,痛哭流涕,表达了对他深厚学问和好学精神的敬仰之情。
【详细注释与解读】
任末,字叔本,蜀郡郫人也:任末,是东汉时期蜀郡(今四川一带)郫县人,字叔本。这里的“字”是古代男子成年后,由师长或尊长另起的与本名意义相近或相辅的别名,以示尊重。
幼而好学,年十四,负笈从师:“幼而好学”表明任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。“年十四,负笈从师”中的“负笈”,背着书箱的意思,形容求学心切,不辞辛劳。“从师”即跟随老师学习。
不惧险阻:尽管求学路上充满艰难险阻,但任末从未退缩,这体现了他的坚韧不拔。
母怜其勤苦,随而泣之:任末的母亲心疼他的勤奋与辛苦,常常跟随他并为他哭泣,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。
末曰:“无苦也,人若不学,则何以成?”:面对母亲的担忧,任末的回答充满了对学问的执着与追求,他认为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没有痛苦可言。
常以夜继日焉:“常以夜继日焉”形容任末日夜不息地学习,时间对他而言仿佛没有界限,只有对知识的无限渴望。
或依林木之下,编茅为庵:有时,任末会在树林中搭建简陋的茅屋作为学习的地方,这种艰苦的学习环境更加凸显了他对学问的热爱与坚持。
削竹以为简,刻写经书:“削竹以为简”中的“简”即竹简,古代用于书写的工具。任末亲手削制竹简,将学到的知识刻写在上面,以便随时复习,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原始,却充满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珍视。
功勤不倦,十五年未尝归家:任末十五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,从未间断,也没有回家,这份对学问的执着与坚持令人动容。
同学者慕其勤学,皆以书资之:任末的好学精神感染了同学们,他们纷纷以书籍资助他,体现了知识的共享与互助精神。
末又尝言:“人而不学,其犹正墙面而立。”:任末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习的意义,他认为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而立,一无所知,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。
乃负笈担簦,不远险阻:“负笈担簦”形容背着书箱、撑着伞(或斗笠),不畏艰难险阻地求学。这里再次强调了任末求学的艰辛与决心。
每行,以粉画地,及还,复以荻扫之:任末每次出行时,都会用粉笔在地上画出路线,回来后再用荻草扫掉,这种细节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简朴与对学问的专注。
临终诫曰:“夫人好学,虽死犹存;不学者,虽存,谓之行尸走肉耳。”:任末临终前的遗言深刻而震撼,他认为好学的人即使死了,精神也永存;而不学习的人,即使活着,也只是行尸走肉而已。
蜀中士子皆服其精勤:任末的好学精神深深打动了蜀中的学子们,他们都对任末的勤奋与专注表示敬佩。
任末的故事,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,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学无止境”的真谛,也激励着后世无数学子不断前行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书箱翻山越岭求学,但任末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学问的尊重,却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宝贵财富。让我们以任末为榜样,保持一颗好学的心,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,让生命因学习而更加精彩。
- 上一篇: 根号5的数值是多少
- 下一篇: 我国保密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
-
《吕蒙正不为物累》文言文译文求解资讯攻略03-09
-
《四时田园杂兴·其三十一》详细译文与注释,一键解锁古诗奥秘!资讯攻略03-27
-
雷海清乐人事迹文言文解析资讯攻略02-24
-
白话转文言:古文书写之艺术资讯攻略04-07
-
《晏子仆御》:古文精髓的现代解读与精彩译析资讯攻略03-21
-
盲者探涸溪之文言寓意资讯攻略03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