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过秦论》原文及译文:胡人止步南疆,不敢牧马之析
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——探秘《过秦论》的壮阔历史
在中国浩瀚的文学与历史长河中,《过秦论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雄浑的文笔,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。这篇文章由西汉初年的杰出政论家、文学家贾谊所作,通过对秦国兴盛至衰亡的历史过程的剖析,深刻揭示了秦朝统治者政策得失与国家命运兴衰之间的关系。其中,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”一句,更是生动描绘了秦朝强盛时期的边疆景象,令人心生向往,也引人深思。
《过秦论》原文(节选)
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;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于是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杀豪杰;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。然后践华为城,因河为池,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渊,以为固。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,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。天下已定,始皇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
译文
到了秦始皇的时候,他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,以长策驾驭天下,吞并了西周、东周,灭掉了诸侯国,登上皇帝的宝座,统治全中国。他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,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,百越的君主低着头,颈上捆着绳子(愿意服从投降),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。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,守卫边境,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;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,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。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,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,来使百姓愚蠢;毁坏高大的城墙,杀掉英雄豪杰;收缴天下的兵器,集中在咸阳,销毁兵刃和箭头,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,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。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,依据黄河为城池,凭借着高耸的华山,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,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。好的将领手执强弩,守卫着要害的地方,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,拿着锋利的兵器,盘问过往行人。天下已经安定,秦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、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,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。
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”的深度解读
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对秦朝强盛时期边疆安宁景象的生动描绘,更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、北击匈奴、南征百越等丰功伟绩的高度概括。
在古代,胡人常常因为地理、气候等因素,选择北方草原作为放牧之地。而这句话则表达了他们不敢轻易越过边界,向南进入中原或其他民族的领地。这背后,是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筑长城、守卫边防的赫赫战功。长城的修建,不仅有效阻挡了匈奴的南侵,更在心理上对胡人形成了巨大的威慑,使他们不敢轻易挑战秦朝的权威。
同时,“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”一句,也揭示了秦朝对六国遗民的强大震慑力。在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下,六国的勇士即使心中有怨恨或敌意,也不敢轻易使用武力来反抗。这不仅是因为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,更是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严酷法律和刑罚制度,让六国遗民心生畏惧,不敢轻举妄动。
《过秦论》的历史背景与意义
《过秦论》的创作背景,正值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、国家百废待兴之际。贾谊通过对秦朝兴衰历史的深刻剖析,旨在提醒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,实施仁政、重视民生、加强中央集权。文章以秦朝由兴盛到衰亡的历史事实为论据,论证了中心论点: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”即一个政权如果不能实施仁义政策,即使一时强大,也终将走向衰亡。
《过秦论》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洞察力的政论文,更是一部充满文学魅力的佳作。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秦朝兴盛时期的辉煌景象,又以沉痛的笔触揭示了秦朝灭亡的悲惨结局。文章结构严谨、语言流畅、气势磅礴、寓意深远,既具有强烈的说服力,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。
结语
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”,这不仅仅是秦朝强盛时期的一句生动写照,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辉煌岁月的见证。它让我们看到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秦朝的强大实力,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”的历史教训。在当今时代,我们更应铭记历史、汲取智慧、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通过《过秦论》的深入阅读和思考,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文采,更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人生哲理。让我们以史为鉴、面向未来,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!
- 上一篇: 烟花爆竹的利润空间分析
- 下一篇: 甲苯是什么?如何定义甲苯?
-
《世说新语》容止篇:原文与精彩译文资讯攻略03-29
-
曹植《白马篇》:原文赏析与绝美译文资讯攻略02-27
-
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原文及译文资讯攻略02-07
-
《木兰诗》原文、拼音及译文优化版资讯攻略03-27
-
探索洞玄子经典:原文、译文对照图片,你想了解的吗?资讯攻略03-18
-
揭秘:农九师究竟坐落于南疆的沃土还是北疆的广袤?资讯攻略03-09